三版:综合总第1923期 >2017-01-26编印

为“有限”财力撑起无限“民生”点赞
刊发日期:2017-01-26 阅读次数: 作者:本报评论员

        1月17日上午,惠民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委礼堂开幕。夏培剑县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2017年,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新型工业体系,增创现代农业新优势,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家园,改善民生优共享。与此同时,全县将投入24.26亿元,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今年的“两会”,与会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其中的“重点抓好10件民生实事”最受好评。这十件民生实事是:一、新建县三中、第四实验学校,逐步解决“大班额”问题;二、新建、改造输变电工程,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利的电力服务;三、推进棚户区改造,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四、新建职业中专,加大劳动者职业培训;五、完成农村旱厕改造,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六、提升社会保健、社会福利、群众饮食健康水平;七、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八、改造断头路、半截路,缓解城区交通拥堵;九、实行雨污分流,解决城区内汛期排涝和护城河水污染问题;十、实现符合条件小区集中供暖全覆盖。

回望2016年,通过落实“民生实事”,我县在改善民生方面成果显著,赢得了广泛赞誉。今年,我县又扎根群众最为迫切需求的民生热点难点问题,把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写过政府工作报告,把群众的意愿和关切作为政府工作重点和着力点,在我县财力总量仍然薄弱的现实条件下,集中财力,继续为65万惠民群众办好10件民生实事,切实解决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最终应体现在改善民生上。改善教育条件、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都需要强大的财力来保障。没有财力的支撑,改善和保障民生就是一句空话,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县坚持把民生放在首要地位,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尽管财力十分紧张,仍然坚持拿出“真金白银”,集中财力用于改善民生,力争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更加美好。以“有限”的财力撑起无限“民生”的惠民县人民政府,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