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准扶贫脱贫过程中,胡集镇狠抓党建促扶贫,通过“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使党建与扶贫有效融合、相互促进。
支部引领
拓宽产业扶贫渠道
胡集镇党委依托冠铭银耳产业基地,联合贫困村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了产业互助合作社党支部,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联合各类合作社中从事种养殖业的致富能手,优化扶贫资源,壮大以党支部为引领、合作社经济组织为支撑的产业扶贫队伍,汇聚党建“合力”,形成产业扶贫网络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分类施策,拓宽扶贫渠道。2016年5月,胡集镇党委联合县妇联、县农业局在冠铭银耳产业基地举办了胡集镇助力脱贫暨食用菌技术培训会,来自全镇各村近300名贫困户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
培训会结束后,不断有贫困户通过“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与冠铭银耳产业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对有劳动能力、具备一定经济基础且有从事种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引导加入相关合作社,由合作社党员致富能手结对帮带,为其提供种养殖技术指导,从事种养殖业脱贫;对有劳动能力又无经济基础从事种养殖业的贫困户,鼓励其到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对既无劳动力又无经济基础的贫困户,引导其以土地等资源入股合作社,通过年底分红,实现增收。
支部搭桥构建产业扶贫网络
胡集镇党委发挥合作社党支部与村党支部联系作用,特别加强与8个省定贫困村党支部联络,搭建“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基层党建扶贫网络。由合作社党支部协调贫困村,贫困村协调贫困户,引导贫困村的集体土地和贫困户流转的土地就近入股合作社,使合作社产业政策与贫困村扶贫资源实现共享,通过合作社经营运作,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和效益,年终分红给贫困村和贫困户。通过支部搭桥,构建“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网络,实现合作社、贫困村和贫困户多方长期共赢。
到2017年底,力争全镇符合以上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通过产业扶贫,全部实现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