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版:法制总第1925期 >2017-02-10编印

严字当头守底线
刊发日期:2017-02-10 阅读次数: 作者:

          何谓“底线”?就是最基本、最起码、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大到一个国家、社会,小至一个家庭、个人,都需要遵循“底线”。我们党的“底线”就是纪律和规矩,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这既是必须坚守的生命线,也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然而,在现实中,仍有少数党员干部对纪律和规矩不以为然,有的认为贪污腐败才是底线,自己打擦边球、走旁门左道、翻越围墙,只要不违法就不要紧;有的认为严明纪律规矩主要针对领导干部,处分不回落在自己头上,放松了自我要求。近日,我县集中通报了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侵害群众利益的典型案例,其中公款报销私帐、公车私用等问题依然屡见不鲜,恰恰说明个别党员干部纪律意识淡薄、底线思维缺失,从而心存侥幸、顶风违纪。

“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纪律“底线”一再突破,法律“红线”必然失守。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在法庭上作最后陈述时说,“假如‘八项规定’、‘反四风’、‘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重大举措早出台三到五年,我可能也不至于痴迷上疯狂的石头,犯下如此重罪。”字里行间透露着悔恨,认为如果在其“起于青萍之末”的初发阶段,不失时机地进行批评、教育、提醒、规劝和敲打,使之随时随地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和自我改造,并严以管控,这种不良的行为,也许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而不致蔓延到恶性程度,酿成严重后果。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当某些党员干部还在对见怪不怪的特权、习以为常的“待遇”、约定俗成的“潜规则”依依不舍时,或者抱怨条条框框约束多了,不如以前舒服了,认为组织不近人情时,更应及早明白“严管才是厚爱”的道理和“底线不可逾越”的意义。

严字当头,坚守底线,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只是约束干部的“紧箍咒”,更是保护干部的“护身符”。当前,改革发展已步入“深水区”,党员领导干部需要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和考验,如何在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面前作出正确选择,找准行为准星,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以党纪党规为遵循,始终紧绷纪律和规矩这根弦。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把严守纪律和规矩作为从政为官的行为准则,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不越规矩边界,不踩纪律红线,决不能为一己之私放弃原则,决不能为捞取好处损公肥私,决不能为蝇头小利自毁名节,决不能为眼前利益以身试法。要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在行动上守住慎初慎微的关口,使其成为一种思维习惯、行为自觉,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敬畏之心不可无,戒尺之威不可亵。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推动惠民经济加快崛起、跨越赶超的光荣使命,唯有时刻保持底线思维,才能始终保持一股艰苦奋斗的劲头和锐意进取的激情,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