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版:天下总第1926期 >2017-02-14编印

从阁老府流出的书法藏品
刊发日期:2017-02-14 阅读次数: 作者:宋玉楼

        春节前,我在城内一收藏爱好者家中发现了一幅清代年间的行书六扇,这是从阁老府里流出来的,距今大约有三十多年了。其收藏背后的故事说不清,下面仅将此书藏品做一探讨。

这幅书法的内容为唐王勃著名的《滕王阁序》里的一段:“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其译文:“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九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高处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随着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 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房屋排满地面,有不少官宦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

而此段紧挨后面最著名的那句却未用:“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由此看来,在选取书写内容上书家是颇动心思的。不言而喻,这段描写滕王阁当年修建的壮丽景致,用来作为“阁老府”的书法内容再合适不过了。由此可以推断,这是专为阁老府“XXX”所书,署名“测臣?”。 不知为何,另一落款为“XXXXXX”被扣掉了,下面的两印难以辨认。这到底是清朝的那位“测臣”所写,写给谁的?因落款被扣除,至今成为一个谜。

此书法竖式作品共六幅,高三尺,宽一尺。整幅作品出自“二王”笔法,志气和平,不激不厉,刚柔相济,高迈俊雅,洒脱清远。章法雅致均衡,每行七字,错落有致,浓墨相间;一点一画,互相牵制,一字一行,大小参错。整体书法从形式到内容达到了高度的完美统一,不失为一行书珍品。

通览整幅书法作品,虽以行书为主,但常常参以行楷和草书,相得益彰,各显神采。其中行楷出现了13个,如:“层、出、霄、临、岛、回、宫、冈、俯、扑、地、黄、舳”等字;草书出现了有12个,如“飞、流、无、之、之、礼、其、其、之、青、之、臣”等字,其他53个字为行书。

在用墨上,该书法很有特色,“涨墨法”用的出神入化。所谓涨墨法:即墨入纸后,很快沿笔、纸的接触点向外涨晕,使墨迹膨胀扩大,涨墨法应用高手为明末清初的王铎。此幅书法共78个字(不包括被扣去的落款字),其中有 36字用“涨墨法”,近乎一半。如“层、上、霄、阔、流、丹、临、汀、凫、渚、岛、之、萦、桂、宫、冈、礼、势、俯、闼、雕、山、原、盈、川、泽、骇、闾、扑、鸣、家、津、黄、舳、为、臣”等字。这位书家在用墨上,可谓是步王铎之后的“涨墨法”高手。

“测臣”到底何许人也,笔者做了些考究。乾隆年间的一代明臣,大书法家刘墉有“浓墨宰相”之称,他的书法特点是用笔重,用墨浓。其字号有:“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这其中虽没有“测臣”,可刘墉为官期间曾有测字破案的故事,有“测臣”之称。现将这一故事引来一读。

在清朝乾隆年间,刘墉需要破“一枝花”的“谋逆造反”大案,他为了侦查情况就乔装成一个测字先生。有一天,“一枝花”的一员干将来找他测字,他对此人有一定了解。这位青年随手写了一个“休”字,要刘墉给他测测生平。刘墉看了,便郑重其事地解释道: “从这个字来看你的凶吉参半。一人倚木,说明你年幼早孤。”青年听了觉得很对,就让刘墉继续解说。刘墉又说:“别怪我直言,‘休’字不成‘体’,恐怕你小时候不成体统,是个浪荡的人。 但是‘休,又有’止,的意思,而‘休’,又可以拆为十八成人,意思是说你过了十八岁才立志改过的。”青年听了很难过,但是刘墉告诉他将来还是有后福的。后来,这个青年投降了朝廷,成为朝廷的一员干将。“休”是个会意字,是一个人靠着树木睡觉,表示休息。“休”的本义是“歇息”,由此引申出“停止,完结”的意思。刘墉就是用了拆字和添笔画的方式巧妙地劝说了青年。

难道此书法是出自刘墉之手?尚待进一步考证。

blob.pngblob.pngblob.pngblob.pngblob.png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