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版:天下总第1926期 >2017-02-14编印

中国古典诗坛的两座丰碑
——古体诗与近体诗
刊发日期:2017-02-14 阅读次数: 作者:

        诗歌是全人类的瑰宝。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的诗,古人专指《诗经》,后人泛指诗歌。因为诗与歌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从它呱呱坠地开始,就是一种咏唱的文体。时至今日,一首好的歌词,依然是一首好诗。

中国的诗歌,按其发展历史、形式和体制,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可分为旧体诗(古典诗)和新体诗(即自由诗)。旧体诗又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所谓古体诗,包括自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口头传唱的民歌,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自由诗出现之前,除唐初所成型的格律诗之外,中国诗坛所盛行的形式自由、用韵自由、不讲平仄,不求对仗、多种形制、多种风格、多种流派的旧体诗。所谓近体诗,专指南朝萌芽,唐初定型的有着严谨的格律的律诗(五言、七言)、绝句(五言、七言)和排律。这种诗体即格律诗。

古体诗历史悠久。溯其源头,最初为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口头传唱的劳动号子和远古的二言民歌。人们多以《吴越春秋》中的《弹(dàn)歌》、《礼记》中的《蜡辞》、《论衡》中的《击壤》为据。据传它们分别是黄帝时代、神农时代和唐尧时代的作品。仅从《诗经》算起,也有二千五百余年的历史。

《诗经》是我国文学历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古籍中称其为《诗》,也叫《诗三百》或《三百篇》。至西汉武帝独尊儒术,《诗经》才被列入经书范畴。荣登“五经”之首,成为垂教万世的宝典。由此可见它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代,收入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它在形式上的主要特色是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和多重迭反复的章法。这便是我国古典诗歌最早的形制。当然,诗中也杂有长短不一的诗句,也可称为我国杂言诗的“基因”。

《诗经》问世三百年之后,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便是楚国流行的《楚辞》。它是屈原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的诗体。这种诗体以屈原的作品《离骚》为代表作,故又称“骚体”。“风骚”一词的来历,就是后人借用《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代指诗文、文采,进而泛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楚辞》突破了“四言”格局,开杂言之先河。形式更为自由。《楚辞》从形式到内容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尤其其句式加长,节奏多变,为后世的乐府诗、五言、七言古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以杂言为主体的汉代“乐府诗”的出现,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阶段。“乐府”一词,原为西汉设立的掌管音乐,采集民歌,为民歌配乐咏唱的政府机关。《汉书·礼乐志》中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后人便把乐府采集的诗歌和其后不入乐的乐府体诗,统称为“乐府”。乐府诗句型多样,篇幅不限,对后世五言、七言诗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这种新的传统诗体,直接推动了魏晋南北朝,乃至唐代及其后的多家诗歌流派艺术水平的提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主要成就是五言古诗成熟,七言古诗已经确立。由于受骈体文骈俪修辞的影响,修辞开始讲究对仗,声调上讲究平仄。尤其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创始的“永明体”,开始以四声制韵,提出“四声八病”之说。此说虽过于追求形式,夸大了声律的作用,但却得到了诗界的共识,促进了古典诗歌向格律诗的演变,开始了近体诗的萌芽。

至唐初,在传统的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的句式和用韵习惯的基础上,对齐梁体诗歌的改进补充,去粗取精,顺势定型,完成了由古体诗向近体诗的演进。

近体诗有着严谨的格律。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用韵严格:①押韵位置固定,只能在对句句尾。②押本韵,只能押同一韵部的韵。③必须押平声韵,不能换韵。

二、讲究平仄:①一句中,拍节字(偶数字)平仄交错;②一联两句之间,节拍字平仄对立;③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节拍字平仄相粘(平仄相同)。

三、七律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开一代诗风,但并非一枝独秀。与之并行的古体诗依然盛行于诗坛。诸如五古、七古、乐府诗,尤其是句式灵活、篇幅较长、格律自由、富于变化的歌行体的流行,都是与近体诗并行发展的古体诗。诸如流传至今的李白的乐府诗《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乐府诗《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乐府诗《琵琶行》、《长恨歌》……均为我国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名篇佳构。可以说,近体的成熟,古体的发展,使唐代诗坛呈现出了百花争艳,异彩纷呈的空前繁荣的局面。

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近体诗形式整齐规范,音韵节奏和谐,受到历代诗人的认可,被后世广泛采用。但格律严谨、禁忌太多,往往影响诗歌内容的表达和作者诗情的抒发,所以唐代以来,不少诗人,甚至不乏诗坛巨擘名流,为了不因格律的限制而妨害诗作内容的表达和诗情的抒发,不愿削足适履,因律害意,不惜冲破格律,自由抒写:或不讲粘对,或不计平仄,或不用对仗,只是字数,句数不变,用韵不变,仍保持近体诗的体制。这种不完全合乎格律的近体诗,称为“变体诗”,又叫“拗体诗”。这种诗体在唐诗中并不少见,并且仍不失为佳作。例如至今仍几乎家喻户晓的李白的五言绝句《静夜思》

--- | -  - | | | -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 | - |   ---  |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诗显然多处不合格律:三、二两句失粘(相对应的节拍字平仄不同为“失粘”);四、三两句平仄失对(没做到相应节拍字平仄相反为“失对”);第二句节拍字“是”、“上”都是仄声,没有交错;第三句相邻两个节拍字“头”、“明”又都是平声,也没有交错。

又如人们熟悉的韦应物的七言绝句《滁州西涧》

--- |   | --   | |  --- |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 | | | - -   | | ---  |  -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流无人舟自横。

此诗三、二两句失粘,由此而造成前两句与后两句平仄雷同。这种违律的现象也不少见。所以人们称其为“折腰体”。此诗虽然违背了格律,但作者却没有忍心割爱,保留了历来被誉为“诗中有画”的三、四两句。

再如:历来被称为“唐代七律第一首”的崔颢的《黄鹤楼》

-- | - - | |    - |  ---  |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   |   |    |   |   |    --- | - -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   | | - |     - |  --- |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  --- | |    --- |   |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抒情写景语言运用确有特色。尤其颈联(五、六两句)生动形象,用词精当,工对巧妙,堪称佳句。但诗中却有多处不合格律:一、三两句节拍字平仄交错不合格律;首联两句第四字平仄失对(相同);第三句只有一个平声字“黄”(“-”为古入声字,仄声),第四句犯“三平尾”;领联(三、四两句)没有对仗,(只前三字对仗)。至于此诗中前三句连用了三个“黄鹤”,违背了律诗中不能重字的要求。但有的专家特指出:这是超乎格律之外的变体,内容突破了形式。但却不能以此为借口而一切超出范围。

以上诸例,充分说明写诗作文也必须遵循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诗词格律既然已成定规,一般必须遵循。但一旦与内容表达产生矛盾时,还是以内容表达为要。唐诗名篇,诗坛大家尚且如此,我们没有必要把诗词格律视为一成不变的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