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陈玉泉发现现在的农村学校缺少音乐专业的老师,学生们每次上音乐课大多由兼职的老师领着简单地唱唱歌。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陈玉泉主动找到何坊街道中心小学校长杨荣辉,提出愿意义务为农村孩子授课。杨荣辉被老人的热情和爱心打动,欣然应允。就这样,陈玉泉在家乡的农村小学当起了一名不拿报酬的编外音乐教师。
对于中心小学来说,陈老师的到来,给学校带来的不仅是音乐课,还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他的建议下,中心小学将平时的课间健身操改为了“趣味大课间”活动。每天上午拿出40分钟时间,打乱学生所在的班级,让学生进行足球、跳绳、篮球、武术等体育运动。
此外,学校还对课程进行了整合,开辟了丰富的活动课程,必修的活动课程有“儿童阶梯性阅读”,选修的活动课程是“特长超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二胡、葫芦丝、书法、足球、乒乓球等多个特长班。活动课程丰富了学生在校生活,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美丽风景线。
陈玉泉非常重视对民间艺术的挖掘和整理。在教授孩子们音乐知识的同时,他把老师们也组织起来,与学生们一起成立一个民族器乐演奏团,集中了二胡、口风琴、葫芦丝等民间艺术的爱好者。由他亲自指导编排的《南泥湾》、《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曲目,在各类艺术比赛中屡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