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亿万农村家庭中,有一家六代二百多年的地契都保存下来,可谓传奇。这就是孙武街道李振一村的退休干部张宗刚。
近日,笔者在县党校张宗刚家中亲眼目睹了这一收藏奇观。
这是一部见证一家224年土地经济状况的兴衰史,这是研究我国农村土地使用经济发展变化的珍贵史料,这是一家历经三朝六代38件地契,这是一位退休老干部家藏的地契传奇。
母亲生前家藏地契的梳头匣
现年75岁的张宗刚介绍,这些家藏地契,十年前一直由母亲保管。
母亲自15岁嫁来,在我家生活了74年,2008年才去世,享年89岁。父亲张锡德,离休干部,1999年去世,享年85岁。听父母讲,我的爷爷也是一个识文谐字的文化人,早年去世。父亲也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常年在外奔波,很少顾家,家中的大小事,全靠母亲料理。原由爷爷生前保管的家藏地契,就早早地交给了母亲收藏。
于是,母亲便将出嫁时娘家陪送的心爱的梳头匣子替了出来,将老祖宗六辈家藏的一件件地契,小心翼翼地放了进去,并放置在北屋的龛塔里。从此几乎有半个多世纪再没有动过它。
到了文化大革命,有一天,一伙造反派闯进家里“破四旧”。一进屋见正面墙上挂着一幅陈旧的书法中堂,那领头的便大声吼道:“这是四旧!快扯下来,烧掉它!”
吼叫间,这幅家中悬挂多年的名人书法化为灰烬。听父亲讲,这书法是当年爷爷花八块现大洋买来的。当年街坊书法名家高钟亭先生常到家里去欣赏这幅书法,他曾反复叮嘱过父亲:“这是状元的书法,好字啊,得好好保留着啊。”
造反派烧了书法中堂后,又逼问母亲:家谱呢?地契呢?母亲巧妙地将造反派支吾走了。这样,家藏地契才免遭一劫,得以保留了下来。
2008年母亲去世后,张宗刚将母亲终生保管的地契匣子,从龛塔里搬了下来,轻轻地打了开来,一件一件仔细查看。发现最早的几件地契,因年代久远,已开始破碎脱落。为将这些地契收藏好,他花钱将存放的地契又一件一件托裱成章,长达12米,供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