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藏地契
跨越二百年
古时的地契,分为红契和白契两种。查看张宗刚38件家藏地契,有官印的红契15件,无官印的白契23件。
纵观这家地契的收藏历史,跨越达二百多年。最早的两件白契,为乾隆57年(1793年),距今达224年。最晚的为建国后1950年、1952年颁发的《土地房产证》。清朝年间的地契有16 件(其中有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红契6件);民国年间的地契有21件;建国后的《土地房产证》有 2 件。
通览16件清代地契的买主“中心人物”为张氏族谱的六世:张有。
从乾隆57年(1792年)的两张地契的买地人张有,到嘉庆、道光13年(1883年)的地契买地人张有,长达41年之久。往后发生在咸丰、光绪年代的14件买契人均为张有的子孙们。
通过查阅张氏族谱得知,张宗刚为张有的第六代嫡孙。他说常听老辈里讲,张有祖先是一个财主,生在乾隆盛世,为张家置了不少地。如今这一份份活生生的地契,证明了老人们的说法。据张宗刚介绍,立村于明末清初的李振一村,刚解放时,全村人口不足一百人,直到现在,也是在一百人上下徘徊。张姓人口占了全村的将近一半。另外姓高的有30多人,还有姓韩的姓孙的几户人家。自古以来该村就是一个贫困村,解放土改划成分时,全村最高的一个成分为“中农”,其他都是贫下中农。其因是张家祖上几辈无财主,只有上六辈的张有祖先是财主。到了他的子孙们,就没有给我爷爷留下多少土地和房屋。我父亲兄弟两个,解放前全家8口人,仅有土地三五亩,喂着一头牛,常年靠租种邻庄地主的一些地维持生活。族谱记载,张氏始祖下分三支,如今我们这50多口张姓人家,都是祖先张有这支繁衍的子孙。其他张姓两支祖先都无留后。
张宗刚最后无限感慨地说:多亏了张有祖先二百年前多买房子多买地,过成了财主,才繁衍下我们这些张氏子孙,这一份份地契浸透着我们老祖宗创家立业的艰辛和血汗啊!
乾隆五十七年白契两张,嘉庆年间红契两张,买契人均为张有
嘉庆年间红契一张,道光年间红契三张,买契人均为张有
咸丰年间红契两张、白契一张,买契人张廷魁;光绪年间白契一张,买契人张道成
地契的前世今生
地契是指买卖土地的双方所立的契约。是典押、买卖土地时双方订立的法律文据。其中载明土地数量、坐落地点、四至边界、价钱以及典、买条件等,由当事人双方和见证人签字盖章。是转让土地所有权的证明文件。
地契由卖方书立,内容包括土地面积、坐落、四至,地价,出让条件,当事人双方、亲属、四邻、中人及官牙等签字盖章。
古代的地契分两种,未向官府纳税前的地契称为“白契”,经官府验契并纳税后称为“红契”。只有“红契”具有法律效力。地契由买方保存,作为土地所有权凭证,可以凭它作抵押贷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土地征用条例公布前(1953年11月前)土地允许买卖,在买卖土地时仍需书写地契。
地契是见证我国土地权属变更的重要历史资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权属变更及对土地的管理制度,甚至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最为轻盈单薄的纸,承载了中国最为深刻厚重的历史。
地契是反映旧时代社会经济状况、农民赋税、地价变迁、粮食价格的一个标本,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封建社会中政府给土地所有者所颁发的最具权威性的“执照”,也是封建社会里最能体现土地所有者身价和社会地位的标杆。一份份地契背后,浓缩了中国农村土地变革的全部历史。
建国后的家藏地契
建国后《土地房产所有证》两张,持证人张锡德
民国年间的家藏地契
民国年间红契六张买契人张锡德、张廷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