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桑落墅镇堤口杨村,只见许多人家房屋上的光伏板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让人眼前一亮,一条条电缆源源不断地将电流传输到电网。作为桑落墅镇首个集中式“光伏+扶贫”项目,这座电站也是村里农户的“新财路”。
集体带路,群众跟随
堤口杨村是桑落墅镇的贫困村,地处滨城、阳信、惠民三县交界处,距离县城20多公里,多年来该村一直有年轻人做小生意、岁数大的种地的习惯,这种习惯造成了年轻人挣钱不多、中老年人返贫的现象。市派第一书记杨春林到村后,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全面了解困难家庭情况,摸清底数,发现村内共有贫困户48户,117人。其中,低保户、五保户10户20人,缺技术1户1人,因学致贫3户10人,因残致贫6户19人,缺少劳动能力致贫5户9人,因病致贫33户78人。杨春林多次组织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有关扶贫项目,初步确定了光伏发电的扶贫措施。
“光伏发电,是不是‘发的起来’,能不能‘卖的出去’,这是老百姓担心的,他们担心钱没挣到,还捞一身饥荒。”杨春林说。针对这种情况,杨春林通过多方筹资,以村集体名义投资22万元,建设了24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现已投入使用,2016年半年收益2.3万元,“照此算,每年可为集体增收4.5万元。群众看到了好处,也就放心了。”
协调资金,群众省心
今年,群众纷纷决定跟着杨春林干,可问题又来了,群众积极性高了,但前期资金怎么来?群众自己贷款能否办的下来?
“我们也看到了光伏发电的好处,也想建。可是家底太薄。”堤口杨村贫困户杨志贤说。针对这种情况,杨春林与村支部书记杨在平找到了镇扶贫办,通过多方协调,与山东滨州阳光创鑫新能源公司、县金融部门合作,采取了“企业+金融+贫困户”的方式来帮助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公司为每户拿出2400元作为保证金,县财政拿出500万担保为所有农户担保,通过贷款安装光伏发电设施,实行前三年每年每个贫困人口拿到3000元,第四年开始还贷,按照剩余款项三七分成,公司占三,农户占七,第九年至第二十年贫困户年可实现年收入5000元以上,保证贫困户受益,而公司所分成的“三”用于自安装之日起20年内的设备维护和更换。这样群众不掏一分钱,在只提供场地的情况便可收益。
脱贫有望,群众开心
“这亮光光‘镜子’能发电,都是春林书记和镇上的干部帮我们带来的发家致富项目,今年就见挣钱,三年后我们家就可以脱贫了,相信在大家的帮助下,村里的贫困户一定能过上好日子。”该村贫困户杨存名开心地说,对于未来,他充满了信心。
在采访中,杨春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两口之家为例,安装一组40平方米的光伏发电设备,年均发电量8000度左右,每度1.03元,全家年收入8000元,前三年确保每年3000元的收入,其他用于还贷,八年贷款就可还清,以后每年收入公司和居民户按三七分成,所有设备维护和更换由公司负担,农户每年可净收入6000元左右。合同结束后,光伏设备归农户所有,如果维护得当,还可发电十年左右,总算起来,农户还可收入9万元左右,脱贫不用说,致富也指日可待。
如今,堤口杨村在发展光伏项目同时,也在探索其他增收措施。在杨春林的带领下,该村的乡村旅游、养殖肉食兔、家纺加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正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