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格律诗)自唐初定型以来,由于其形式整齐规范,音律节奏和谐,一直被历代诗人所认可。时至当今,依然受到广大古典诗词爱好者的青睐。但是,也正因为它有着严谨的格律和诸多禁忌,这便为爱好者进入这座艺术殿堂设下了一道不高不矮的门槛,给初学者带来了不少困难。如何跨过这道门槛,登堂入室,化解近体诗格律的玄机,进而领略创作格律诗的情趣,享受其声律的艺术魅力,便成了爱好古典诗词人群关注的焦点。
近体诗的所谓格律,除格式上有四种特定的句型之外(略),并有以下诸点要求:
一、用韵:
①只能押同一韵部的韵。
②只能在对句(偶数句)句尾押韵。
③只能押平声韵,不能换韵。
二、平仄的安排:
①一句中节拍字(偶数字)平仄交错。
②一联两句之间节拍字平仄对立。
③上联对句(偶数句)与下联出句(单数句)节拍字平仄相粘(相同)
另外,句尾三字不能全是平声字(三平尾)或仄声字(三仄尾);
一句中除了句尾韵脚字之外,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犯反孤平)
三、律诗中颔联两句(三、四句)、颈联两句(五六句),词性、词组结构、平仄必须对仗。(绝句不要求)。
除以上三项外,在一首诗中,除了叠字(诸如:萧萧下、滚滚来)或当句对(诸如:“池光不定花光定”、“凤凰台上凤凰游”)之外,不准有重复字,(绝句不做要求),尤其句尾韵脚字更不能有重字。
以上格律中,难点多在平仄的安排及如何避免诸多禁忌。至于用韵,尤其是古韵,那是专家学者们研究的课题。初学写诗者,不必过于考究。因为,随着历史的衍进,民族的交融,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异地语言的同化,语音和声调都在不断地变化。尤其建国后随着普通话在全国推广,北京语音逐渐在全国普及,传统的古声律远远不适应现代韵文创作的现实。即使七百多年来一直被诗词界视为“权威”的所谓“平水韵”,也早已不适应今天的韵文创作。曾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的吴丈蜀老先生(著有《诗词曲格律讲话》、《词学概论》、《读诗常识》)从韵目过细、与现代语音的差别、声调的变化、仍保留了入声字等几个方面,给平水韵总结了四大弊端。鲁迅先生在论诗时也曾指出“不必依旧诗韵”就是指平水韵而言。所以我们还是应以一九六五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诗韵新编》(简称新韵)或一九七五年广西出版社出版的秦似编著的《现代诗韵》等新韵书为依据,去确定诗韵,安排平仄。
做为格律诗的初学者,面对四种句型和一系列严谨的格律和禁忌,如果写诗时,先确定选用句型,再照型填字,往往陷入老虎咬天,无处下口的困惑。很难写出理想的诗作。十年前,笔者在拙作《诗词格律琐谈》(见拙著《不伦不类集》)中曾提出“先写后改”一说,但并未展开细说怎样去改。在此,我把我的具体做法(未必是经验)详述如下:
一、先写:根据自己的选材、立意、构思、按照自己设想的体裁(或五律、或七律、或绝句……)依据这种体裁的基本格式(字数、句数、韵脚……)施展你的文学才华,放手去写。先不必考虑哪种句型和各种平仄安排的禁忌,写完以后再说。
二、后改:
①先看第一句中节拍字平仄是否交措。
②再看第二句中节拍字与第一句中相应的字平仄是否对立,句尾韵脚字是否是平声字。
③第三句中节拍字与第二句中相应的字是否相粘(平仄相同)以下各句照此类推。
④如果写律诗,再看中间两联(三句与四句、五句与六句)是否对仗。
⑤然后再看各句中是否犯孤平、三字尾、重复字、各个对句(偶数句)是否押平声韵。
修改中如果发现有违格律的字,为拗字,这个句子为拗句。可换一个与拗字平仄相反的同义字。如果没有合适的字,可以把相邻的非节拍字换成平仄相反的字(当句救),或把同联句中相应的节拍字平仄改动,使其也成为拗句(对句救)。以上补救的措施谓“拗救”。
如果能顺利地照此改好之后,这首诗就应该是一首合格的格律诗。
最后,还是用吴丈蜀老先生的两段话,做为专家的告诫,供读者参考。
“……要求诗句受格律的约束,目的在于使诗句的音韵做到规范化,进而增强音乐美感,提高艺术感染力,并不是有意要制定一套烦琐的清规戒律来束缚诗歌作者的手脚。”
“诗之所以要有格律,目的是为了使诗的形式更完美,而并不要求内容绝对服从格律。……必要时格律也是可以突破的。”
——以上两段引文均见吴丈蜀著《读诗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