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文化总第2期 >2017-04-14编印

漫谈玉文化
刊发日期:2017-04-14 阅读次数: 作者:杜树源

1973年8月20日下午,在我县麻店镇大郭古遗址,挖掘出土夏商之间蒲姑国王使用的王权象征玉石钺,有5000年的历史,当时我写了文章,发表在国家级《文物》刊物上。玉石钺,其形体诞生年代应叫“红山玉”,是“巴林石”的老哥;钺,蒲姑国的国玺(印),为最早的两种玉石,其玉质物体象征作用,在全国是少有的。此后500年的商王朝,如山东益都苏茂屯、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钺都是青铜器了。如今珍藏在我们惠民县博物馆里的这玉石钺,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镇馆之宝。

红山玉产于东北,此玉最早介入人类的生活中,与西邻居“巴林石”哥俩。在这一带,发掘的古遗址、古墓中,都发现有石玉生活、生产工具和陪葬品。

玉,说起它的家族来,包括料石、水晶、玛瑙、翡翠等......它的诞生、质底与多种矿产基本是同类。进入人类对它的认识和使用,几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群成为生产、生活工具不说,深入到后来各阶层人类的家庭,成为美化使用品也有八千余年。

新疆产的和田玉,质地好。特别到东周末、秦汉时,卞和这位巧匠用玉体镌刻了象征王权的“和氏璧”,安放在宫殿,蓬荜生辉,众口赞扬。消息传到秦国,秦王知道后,先对赵王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赵王不换。后又借“渑池会盟”以强凌弱,逼骗赵国玉璧。幸亏蔺相如智勇双全,保护玉璧,连夜派人送回本国。留下了“完璧归赵”的千古佳话。

玉,最早还被制作成“戒指”,成为妇女来“例假”的标志。从奴隶社会直到封建社会晚期,给奴隶主和帝王选派侍寝女时,经常碰到被点名选派的侍寝女正逢“例假”,这时就出现想不到的麻烦,有口难辩甚至险遭不测。这时,聪明的女侍官突发一个想法,用一种物件让侍女们在“例假”期间标明出来就暂缓被选派。根据设想,经请示批准,就选了玉,让石匠按设计的图案雕成简易环形物,套在侍女手指上做记号,这件物体叫“戒指”。这个方法形成后,减少了很多方面的麻烦。

玉文化发展到东汉时期,东都洛阳可说又出现一个新潮流。走在街上一眼看去,南来北往,车水马龙,车轿鞍具,主人服饰都镶嵌着彩片不同的玉件。来往行人身份不同的富贵者手上都戴着金银玉镯和戒指。还有那些纨绔子弟,风流雅士,社会混混,他们不知“戒指”的用途,并两只手指上全都戴上特意招摇过市炫耀富贵。这被那些贵妇们看到后,唾骂讽刺他们无知,引起哄街大笑好不热闹。此时的武士们听到后,便引发出一个设想,特别是那些箭手们,在拉弓射箭时要用中指拉弦,中指常被拉破。于是他们也仿照“戒指”的雏形,做成圆筒形套在中指上,再拉弓射箭就更有力且保护中指不再出血。但这个发明不叫“戒指”,而叫“ 扳指”。至今弓箭手仍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