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版:人口健康·人物总第1949期 >2017-05-16编印

她用双拐撑起一个家
——记何坊街道后张厂村残疾村民刘学英
刊发日期:2017-05-16 阅读次数: 作者:王晓斐

“别看学英身体有残疾,但她脑子聪明又心灵手巧,再难的活她一学就会。”近日,记者来到何坊街道后张厂村采访,提起村里的能人刘学英,大家都竖起大拇指夸赞,村民张方政告诉记者:“学英坚强、勤劳、朴实,是个多面手,会织地毯、管理小卖部,家里也打理的井井有条。”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刘学英的家里,她正在拾掇屋子,打扫卫生。得知记者的来意后,刘学英开心的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并向记者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经历。

身残志坚  刻苦学习

1966年,刘学英出生在孙武街道大崔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出生时就患上了先天性脊椎裂。父母带她两次去北京就医,在医术不发达的60年代,医生说婴儿活不过三年,建议其父母放弃治疗,父母只好含泪养育着这个不幸的女儿。

三年过去了,刘学英奇迹般的活了下来。然而,病情也在每时每刻折磨着她。这种病从背部腰下渗出脑积液,阻断了下肢神经,刘学英双腿失去了知觉,六、七岁前她只能坐着或躺着。后来在父母的帮助下,刘学英顽强的练习站立、走路,最后能拄着双拐慢慢移动。

看着同龄的伙伴们背着书包上学读书,刘学英按捺不住心中的羡慕和渴望。可自己不能走路,到学校读书成了他的奢望。但强烈的求知欲促使着她在家自学,在父母的帮助下,她从拼音开始,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的生字。其他孩子读过的书本,成了她的宝贝。十几岁时,刘学英已经自学了所有的小学、初中语文课本,很多文章她都能熟练背诵。后来,她又通读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名著,她学习的乐趣与生活的意志,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

blob.png

刘学英喜欢读经典名著

吃苦耐劳  摆脱贫困

1987年,22岁的刘学英通过书信往来,认识了何坊街道后张厂村的一位民办教师,并与之结婚。结婚后,两人有了自己的儿子。

刘学英的丈夫身体也有残疾,除了教书外,家里还种着6亩农田。丈夫学校、地里两头忙,刘学英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了不让丈夫耽误工作,每天不那么劳累,刘学英执意让丈夫用自行车把她带到田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刘学英坐着小板凳,在田间一点点地移动,修棉整枝、拔麦蒿,拾棉花。每当村民们看到此情此景,无不流露出对她的怜悯和赞许。

为了摆脱生活中的贫困,刘学英又学会了织地毯。她在家里立上机架,招来女工,为县地毯厂加工地毯。电动车兴起时,她学会了开电动三轮车,还在家开起了小卖部,自己开着三轮车进货,还到集市上摆地摊卖货。她还申请了中国移动公司代理商,为村里的手机充话费。有孩子之后,刘学英一边要照顾孩子,一边做起各种小买卖。刘学英辛勤的付出,让家里生活有了起色。当时,她为家里创造的收入比丈夫的工资还有多。

邻里和睦  乐于助人

刘学英在村里还是个热心肠,邻里关系也非常和睦。逢年过节,她都串门过户,送上问候。遇上老人生日、孩子出生、学生升学、男女婚事,她总是前去祝贺。刘学英是织毛衣的好手,村里的妇女纷纷找她学习织毛衣。她总是耐心传授。在刘学英的感染下,丈夫也经常义务为村民修理各种电器,写结婚对联、请柬。

几十年来,刘学英夫妇从来没有因为自己身体残疾、生活困难,向政府提出任何要求。刘学英说:“幸福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夫妻双方用心照顾对方,用情建设家园,大事面前懂得奉献,小事面前知道珍惜。”刘学英用她那拄着双拐的残疾之驱,做着和正常人一样的事情,她用双拐撑起了一个美好家庭。

blob.png

每天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

blob.png上网了解新闻时事

blob.png

给家人织过冬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