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但从某种意义上讲,酒精是一种麻醉剂,进入人体血液后,人的中枢神经活动随之迟钝,并延及到运动神经和末梢神经,使手足的活动迟缓,其运动的及时性、准确性、协调性和可靠性大大降低,驾驶人的体力、判断力和协调能力也会相应下降。
由于我国已经步入汽车社会,机动车和驾驶人数量迅猛增长,传统饮酒文化根深蒂固、影响深远,以及禁“酒驾”工作面临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致使由酒后驾车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仍然占到相当比例。这需要尝试寻找新方法面对挑战,采取真正涉及司机个人利益、高违法成本的措施。
近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陆续摸索将“酒驾”、“醉驾”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强化执法威慑力,成效初显。
那么,该如何举全力推进这一措施呢?
国务院关于《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切实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执法效能,研究推动将公民交通安全违法记录与个人信用、保险、职业准入等挂钩。下一步,各地应当配合国内征信体系的建设,加快“酒驾入信”的步伐,让“酒驾”、“醉驾”者背上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当然,“酒驾入信”也为公安交管部门依法打击“酒驾”、“醉驾”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在执法流程和取证方面,一线交警执法部门一定要做到不出任何疏漏。此外,还应坚决杜绝暗箱操作,让酒精检测结果等数据经得起检验,真正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部门必须齐心合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联合银行金融等单位,形成有效的信用信息沟通渠道和失信惩罚机制。各级交管部门要加快建立“酒驾”违法行为的案件信息系统,及时将案件信息提供给社会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并向有关部门通报“黑名单”,为社会信用体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驾校教育也需要跟进,应该与社会打击酒驾、维护公共安全的新手段衔接起来,从驾考教育源头开始向驾校学员宣传珍惜个人信用的重要性,让学员牢牢记住“酒驾”、“醉驾”不但威胁公共安全,会让醉驾者失去自由,还有可能背上代价高昂的个人信用污点。
要使“酒驾入信”得以推广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响应,要重点宣传相关信用受污会给驾驶员在长时间内带来的高昂经济成本,让司机在端起酒杯前能清醒意识到一时贪杯造成的高昂代价,建立起对公共安全的敬畏。在实施的不同阶段以新闻、评论、专访等多种形式进行各有侧重点的报道,使之深入人心,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理解和欢迎。
不光是刑事处罚,还应该从培养积极的“酒文化”去思考。应该从“酒驾治理”转换到“酒的治理”,矫正时下流行的添酒、劝酒、逼酒风气,建立健康的饮酒文化。还可以广泛开展有公众参与的酒驾监督志愿者行动,加强社会监督,培养公民理性的守法意识,消除总想游离于法律之外的侥幸心理。
总而言之,“酒驾入信”是一项有效的整治方法,是压降事故的一剂猛药,是对生命保护的一把利剑。各部门要加快步伐,营造“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公共安全拉上更保险的“手刹”,营造安全、有序、和谐、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