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以后,渤海区军民对敌人开展了夏、秋季攻势,严重削弱了日军在这一带的兵力。虽然当时日本已颓势尽显,但敌人不甘心已注定失败的命运,更加凶残地向我抗日根据地反扑。在这样的形势下,我敌后军民与垂死挣扎的日军展开了数次交战,发生在原惠民县石庙镇李毛家村(现更名为李茂村)的李毛战斗就是其中之一。
1945年初,肆虐的寒风失去了严冬的狂暴,但星星点点的冰雪还不时袭扰着广阔的原野。然而,大地深处已春意萌动,悄悄聚集着能量,催动万物的复苏。鲁北大地上,刚刚成立的三边县军民群情振奋,斗志昂扬,正准备迎接抗日战争大反攻春天的来临。
2月2日天刚亮,史家庙村(今属商河县)就被欢快的气氛笼罩着,三边县县委、县政府的同志正筹备即将召开的“庆祝三边县成立大会”。就在大家忙碌的时刻,侦察员却突然来报,东边发现敌情,有部队进了附近的李毛家村。
当时侦察员其实是探察错了,探着来的是便衣队,回来一说:“便衣队啊,套车吧,拿枪去吧。”一个小队就杀过去了。结果到了一看不是便衣队,是鬼子。大部队却还没全跟上,战士们再想抽身已经来不及了。
进入李毛家村的敌人全部穿着便衣,与往日身着军装的日军截然不同。事实上,这正是日军伪装引诱我军深入、设伏袭击我抗日根据地部队的诡计。而这场战斗,敌人已蓄谋已久。
1945年1月下旬,日军从潍县、张店、济南、沧县、天津等地凑集了3000余人,马队300余骑,汽车200辆,携带各种轻重武器,组成“奔袭合击三角部队”,分三路出动,伺机袭扰我抗日根据地、游击区。当他们得悉渤海军区二分区三营和三边县大队及县委、县政府机关驻扎在史家庙村后,即派一路“三角部队”进袭。该部拥有步兵500余人,骑兵200余骑,配备有轻重机枪、小炮和掷弹筒等武器,分别潜伏于李毛家村以及附近的几个村庄,布下了魔网。
设伏后,日军一指挥官率领小部分日军穿上中国人的衣服,乔装成汉奸、伪军抢粮的便衣队,混进了李毛家村,佯张声势,抢掠百姓。此举对我军侦察员造成了迷惑,做出了不明晰的侦察判断。接到敌情后,三边县大队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决定立即派县大队一小队担任作战任务,快速出击,消灭这股土匪,三营和县大队二小队负责接应。然而,就在一小队出发以后不久,我军侦察员再次报告:不是汉奸队抢粮食,是日军的“三角部队”。指挥员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再改变作战计划已经来不及了。
李毛家村在史家庙村以东,两村相距6华里,村外有高5米的围子墙,只有西门可以出入,围子墙西北角有一个豁口。就围绕这个豁口,我军战士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尽管三营和县大队二小队接到接应的命令后火速增援,但也都遭到了敌人的伏击,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回了史家庙村。
李毛家村是个大村,全村上下有900余口,激战来临时,村里能跑得动的全部逃到村外去了。我军的迎战却给李毛家村的村民带来了生存的机会。“鬼子来的是部队,是来打我们的部队的,县大队牵住了鬼子,鬼子就没有时间祸害老百姓了。”尽管明知中伏,我军部队仍奋力迎战,全力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且敌人早有埋伏,这场拂晓开始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小时就很快结束了。县大队一小队和二小队几乎全军覆没,约有60余名指战员伤亡。在这场战斗中,惠济商三边县委书记、县大队政委丁洪泽当场牺牲,县大队副大队长陈立民因敌人诱降不从,第二天被杀害在高明吴村。
烈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尽管敌人展开了丧心病狂的反扑,却难以掩盖日军垂死挣扎的穷途末路之势。李毛战斗过后,三边县军民埋葬了烈士的忠骨,接过烈士的钢枪,更加勇猛地对敌作战,终于在1945年8月,迎来了抗日战争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