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浚(1381—1446),乐安州遂家村人(今惠民县石庙镇御史村)。祖籍南京,因其曾祖官居渤海,举家北迁,后来全家为避元末之乱,隐居于乐安州西南的遂家村。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时任四川道监察御史,因父丧返家丁忧(古代父母亡故,子要在家守孝三年)。朱高煦图谋举兵造反,到处笼络人才,得知李浚在家丁忧,又素知李浚颇有才能,便欲拉拢李浚一起造反,特派指挥王斌前去做工作,李浚迫于形势,佯为应诺。王斌走后,李浚惊恐不已,紧急召集全族人共同商量对策。最后商定,由其兄李哲带母亲及妻远走避难,自己携10岁长子李森、8岁次子李綮趁深夜潜往济南,赶紧向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报告汉王造反的情况,并请求都指挥使靳荣发给符验,即刻赴京告变。
靳荣一听李浚要赴京告变,十分恐慌,又怕暴露自己,不敢把李浚怎么样,只是反对李浚进京告发,李浚情急之下抽刀相向,大声斥责说:“靳荣,你不让我告发,难道我坏了你的事不成?”靳荣见再抵抗命将不保,乃俯首告饶,双手献上符验。
李浚把两个儿子寄于布政司后,即刻赴京。靳荣则赶紧派心腹向朱高煦报告,朱高煦派出飞骑追杀。李浚对靳荣暗报朱高煦追杀自己早有防备,乃化名王刚,避官道抄小路,星夜急行。朱高煦派出的人马未追到李浚,只追到一个叫王刚的,回来向朱高煦禀报。朱高煦大怒,说:“王刚不是李浚还是谁?”然而,再追已来不及了,朱高煦又派人马捕杀李浚族众,因李浚早有安排,其兄李哲及两个儿子幸免。
李浚安全抵京,宣宗在文华殿紧急召见,见李浚疲惫不堪,饥困交加,命太监赐膳。问李浚有何良策,李浚力谏皇上亲征。
李浚金殿告变有功,被提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父母皆诰封,并赐袭衣彩缎,荫1人锦衣卫正千户,予家人12户,公田10顷,李浚只受衣币及秩,其余坚辞。宣德三年,李浚奉命督理浙江粮储,继又奉命督理易州柴厂军屯,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又奉命与王翱巡抚辽东,戍边8年,因有功晋升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正统十一年,病故于武定州之家中,诏谥“忠诚”。当地官员及士绅百姓为纪念李浚,便将遂家村改名李御史村,在武定州城修建“双忠祠”,供奉李浚及大明英烈袁化中。此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