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版:文化总第2072期 >2018-08-21编印

我家的自行车
刊发日期:2018-08-21 阅读次数: 作者:程连华

      在农村,改革开放之前没有什么交通工具,一般出行主要就是靠双脚走。赶集上店,走亲访友。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老百姓都习以为常,如果村里谁家买了辆自行车,那可是新鲜事。

      记得我们家的第一辆交通工具是一辆“大金鹿”牌自行车。那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刚刚改革开放的农村也就是仅仅解决了温饱问题,那时候是一个买什么都要凭票的时代,买油要油票,买粮食买食品要粮票,买布要布票等等。父亲在十几里外公社的拖拉机站工作,那一年公社分给了拖拉机站一张自行车票,这可难坏了站上的领导,一张票几十个人,怎么分配都不合适,最后决定以抓阄的办法来分配,大家都认为这样比较公平合理。因为经济困难,父亲决定放弃抓阄。可等大家都抓完了,剩下的一个正好是那一张自行车票。父亲想让给别人,可领导和同事们说什么也不肯,说父亲上下班几十里的路程正好派上用场。就这样,在同事们的帮助下,东拼西凑终于买下了那辆“大金鹿”。

      父亲视自行车若至宝,每天擦拭得一尘不染,每逢阴雨或者风雪天,是绝对不会骑的。可如果同事和邻居们有来借车的,会有求必应,父亲说做人要诚实守信,互帮互助,人家用咱就是对咱的信任。有一次,邻居家借车遇到下雨天,车子上满是泥水。邻居还车时一个劲地道歉,我们也都很心疼,但父亲却满脸堆笑地说没关系,没关系。

      最难忘的是父亲骑着那辆自行车带着我们兄妹三人到邻村看电影的一天晚上。前面自行车大梁上绑了一个小椅子坐着妹妹,自行车后椅架上绑了一块木板,坐着我和哥哥。那时候乡村路极其难走,父亲艰难地骑着车,几次险些摔倒,但我们不害怕,一心向往那好久才看到一次的电影。到了放电影的地方,已是人山人海,我们只有站在自行车上,父亲扶着我们才能看到。因那时候年龄小,不知道看的什么片子,好像是战斗片打鬼子,看得我们心惊胆战,但我们还是很高兴。

       到了上世纪 90年代,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进一步深化,广大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日益加快,而陪伴我们家多年的“大金鹿”也早已退役,换成了“宗申”牌摩托车。我在一家乡镇工厂上班,骑着摩托车既省时间又轻松便捷。看到路上跑的并不是很常见的小轿车,心中又燃起一个梦想,什么时候我能开上一辆小轿车,那该多好!

        2015年2月,我把一辆“东风”牌悦达起亚轿车开回了家。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心情无比激动。我家的自行车也随着几次的搬家不见了踪影,而“大金鹿”依然在流年的岁月里闪着记忆的光芒,在我童年的心扉里荡漾,亲切而又熟悉,温馨而又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