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月亮都会升起和落下,然而,唯独故乡的月亮永远挂在心中,凝聚着深深的思乡之情。
离开故乡外出工作已经有近三十年了,只有节假日偶尔回去一次,随后又匆忙离开,故乡也已经是物事人非,变化很大,有些人已经认不得了,反而显得有些陌生了。中间也走了一些人,想起这些,难免有些惆怅,回忆往往满心头。
故乡的月亮是一盏灯
在我小时候,家里生活比较困难。那时候是集体经济,每家基本上都是一样的,靠每天挣工分,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闲日子,贫富差距很小,没有现代人这么大的压力,每一家的经济状况差不多,那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每一家大约三、四个孩子。那时候还没有用上电,到后来用上了,也舍不得开灯。家家到晚上点起煤油灯,还要准备一根针,不亮的时候准备挑灯花,第二天早晨起来鼻子眼都是黑的,尽管那样还是要省着用,那时候煤油是很贵的。孩子们到晚上一般是不需要点灯的,天刚刚擦黑,月亮出来了,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有时候也集体活动,玩起捉迷藏、丢沙包、跳绳、踢毽子、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当然,还有很多种玩法。在我小时候,孩子们大都傻傻的,非常单纯,不像现在的孩子聪明灵活,捉迷藏的时候,让背过脸去,就真的转过脸不敢看,可等到转过脸找人的时候,就太难了,借着月光,东看看、西找找,有时候一找就是半个晚上,找不到只好认输。好玩的多着呢,玩的不亦乐乎,即使冬天也跑得满头大汗,那才叫一个痛快。家里大人不喊是不会回家的,真晚了还要挨训。月亮是不会偷懒的,始终为我们点亮着,照亮了我的童年之路,也见证着儿时童真的快乐和真诚。
故乡的月亮是一个解不开的迷
记得那个时候,如果天气还不是很冷的时候,奶奶经常会在月亮升起的时候,借着月光,摇着纺车,把棉花纺成线,然后再织成布,有时候还需要送染坊,最后一道手续是做成衣服,衣服扣子使用布条打的扣子,还带着花样,绝对纯手工,新衣服穿身上痒痒的,特舒服。现在是买不到的,奶奶的手艺是很精巧的,她老人家送终的衣服都是自己亲手做的。
每当纺车想起的时候,奶奶还会给我们说一些故事,记忆犹新的就是说得关于月亮的最多,其实也就那么一两个,但我们还是会缠着说给我们听。故事的意思大概是说:月亮上有一棵摇钱树,树下有一个老奶奶在纺棉花,每天都在纺,纺出许多的布给她的孩子们做很多漂亮的衣服。月亮上的摇钱树,每天都会摇下钱来,只有心诚善良的人们才会在第二天拾到钱,那时我每天都在想第二天早晨能够拾到钱,但一直未能实现。后来,我想在当时的年代里,也许是人们的一种期望吧,渴望过上好的生活。但确确实实,虽然生活过的苦一点,但那时的人们心存渴望、心存善念、与人为善、心地质朴。
后来我想,那月亮里的老奶奶就像我的奶奶一样,那架纺车一定织出了不少漂亮的布。我至今还保留着一张穿着粗布衣服的照片,当时已经上五年级了,照片上的我满带笑容,别提那高兴劲了!当时一晚上没睡好,就是给一件皮大衣也不换的劲头。
月亮里面到底有什么?虽然现在什么都知道了,但在我心里面不想解开这个谜,虽然奶奶已经走了将近二十年了,但就像故乡的月亮一样,放在了心里,不愿去改变。
故乡的月亮是珍珠
原来,我们生产队种了不少的藕,大约有二三十池子,就在村子的南边。种藕过程是比较麻烦的,主要是藕池不能漏水,先要把池子底碾压实了,然后放上水,再把牛赶进去,一遍一遍踩实了。藕池紧靠着生产队的菜园子,水是用水车摇上来的,记得是铁链水车。等到藕发芽之后,便热闹起来了,天气也热了,一到晚上,青蛙叫声连成一片,从藕池边经过,就能闻到莲花和莲叶的清香,沁入心脾。
如果下过雨,莲叶上便挂了许多水滴,随着微风,便在上面不停地摇动。到了夜晚,倘若是大晴天,那时是有雾霾的,高高的月亮挂在上面,也浮在水上,飘在莲叶上面,把些许水滴照的晶莹剔透,仿佛落下了许多珍珠。
身在他乡,同样是看着月起月落,总感觉还是故乡的月亮更明更亮,照亮了我童年的生活,也伴随着我的人生,这也许就是思乡之情吧!也是故乡月亮的特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