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县徒骇河樊桥闸除险加固项目临时党支部的每一名共产党员,都时刻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们以强烈的责任感,形成关键岗位有党员领着、关键工序有党员盯着、关键环节有党员把着、关键时刻有党员顶着的良好作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担当与奉献。
以工地为家 ,舍小家顾大家
1995年9月,韩云国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县徒骇河管理段樊桥闸工作,在水利战线一干就是24年。樊桥闸除险加固项目临时党支部成立,韩云国被水利局党委任命为党支部书记。韩云国24小时扎根在工地上,带领党员和群众奋战在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他的妻子在乡镇工作,面对即将冲刺高考的儿子,韩云国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用行动推动项目的建设。
党员曹建国在今年年初,根据县里安排退出领导岗位。然而,他选择回到水利工程最前线。55岁的他,放弃陪伴家人,日夜把守工程的质量、进度。在闸室底板、翼墙的施工环节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两台桩机24小时施工,曹建国带领施工人员加班加点抢进度,最终,总长17236米的1533根水泥土搅拌桩比原计划提前12天完成,给复合地基打下扎实基础。
轻伤不下火线,坚守工程一线
王光民是项目的一名工程师,工作38年来,都是工程在哪里,人就在哪里。
在工地上,王光民带领施工人员日夜盯在一线,由于过分劳累,引起出现严重的脑梗阻症状。然而,为了工程进度,王光民坚守在一线,后被同事强行送入医院住院。为了保证主体工程建设,他拖着尚未痊愈的身体奔波在去省水工机械厂的路上考察闸门进度。王光民将冲在第一线、干在第一线的作风传递给每一名施工人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共产党员的无悔无怨。
用信念在平凡的劳动中闪光
周宗喜是徒骇河樊桥闸除险加固项目现场经理,老家在济宁兖州。他常年离家在外,奋战在省内各大水利工程一线,年近花甲的他,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水利工程上。
周宗喜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尽职尽责、冲锋在前。他常说:“领导信任我,把工地交给我,工地就是我的家,对家,我得认真负责!”由于常年奋战在工程建设第一线,周宗喜皮肤黝黑粗糙,但是笑容却依然爽朗。在工作和生活环境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还不忘进行党员学习。当记者问他怎样开展自我学习时?周宗喜憨厚的一笑,打开手机,指着那个红色的“学习”的图标说:“你看,我不干活的时候就是在这上面学习,有文章、有视频。”
这样的党员还有很多,徒骇河樊桥闸除险加固项目临时党支部党员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默默在水利一线上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