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县外出务工人员逐年递减,就业稳定受到较大冲击。县人社局瞄准问题,结合本地实际,利用社区在基层治理和服务方面的优势,把就业元素全方位融入社区村居,依托村级人社服务点建成从培训到上岗全链条服务的“惠民工坊”,走出一条群众致富之路。
5分钟上班路
走出了家庭工作双兼顾
家住胡集镇陈集社区的刘洪花经人介绍来到惠民工坊工作,距今已经一年多了。“在这一出门就能上班,主要是接送孩子不耽误时间,待遇也不低,感觉挺好的。”刘洪花说道。
惠民工坊——华纺加工店位于胡集镇陈集社区,紧靠着刘洪花居住的小区,工坊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刘洪花是工坊的“多面手”,收入十分可观,而且工作时间灵活,不耽误接送孩子。加工店分为整理区、裁剪区、缝制区三个模块,辐射周围13个村庄,解决安置就业30余人,年产量约24000余件,该加工点有长期的合作厂家,全年有活,务工人员日均收入100元,实现了群众增收。
“我们工坊的工作时间比较自由,工资结算以计件的方式,工人每天至少能拿到八九十块钱,有的能到一百多,基本都是附近的居民,就近就业。”工坊负责人刘亚茹表示。目前,加工点第二期正在建设,已经发布招工启事,建成以后,能够吸纳40余人就业。
县人社局着眼家庭无务工人员群众,加大对接服务力度,针对家庭实际状况,指导各镇办筛选适合岗位进行精准推送和介绍,提高群众就业成功率。目前,已开发孙武街道渔网加工项目、清河镇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等30余家惠民工坊,帮助1000余名居民就业增收,真正实现了失地农民“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宅家不停产
手工编织出致富幸福路
位于桑落墅镇的山东惠民华红家具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家具的加工及销售,华红家具的展销厅内摆满了各具特色的藤编家具。“展厅里这些藤编家具,都是附近居民的手艺,他们领了活回家干,领多少自己说了算,干完了我们验收结账,一点不耽误自己的事。”公司负责人杲俊华表示,公司定期到附近农户家里收活儿放活儿,更是把工作岗位送到了出行不便的村民家里,让无法外出、无业可就且有能力干活儿的村民依靠自己的双手就业。
无独有偶,在怡佳工艺品加工坊里,几位宅在家里无事可干、又无法外出务工的中老年人正在学习编织筐,一般经过两个小时左右的学习就可以把手工活拿回家。
县人社局充分发挥在家编织创收的优势,将就业岗位送进家,使群众就地就近就便就业,既能照顾家人,又能又能增加收入,减轻家庭生活负担,群众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县人社局将继续加快“惠民工坊”建设,推进乡村振兴与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创新建设,全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群众就业增收多方共赢的新局面,通过企业进驻、人才回引等措施,与各社区实际做好结合,高标准、高质量精心打造,打造“社区+企业”发展模式,真正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