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版:综合总第2480期 >2023-08-25编印

我县建设百余处“惠民工坊”
助力村集体增收百姓致富
刊发日期:2023-08-25 阅读次数: 作者:杨倩文 王宁 陈逸飞

近年来,我县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新路径、新模式,围绕产业促就业,真正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实现了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的双赢双促。

在麻店镇李东王自然村的家纺工厂内,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批床单订单,裁剪、缝纫、包装等工序进行的有条不紊,整个车间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而在去年,这里还是一片闲散的废弃宅基地,加之村里的百姓没有就业机会,村党支部书记王玉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我们村老龄人口比较多,不少子女只能留在家照顾老人,无法外出务工,村内也没有合适的产业,村里的就业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王玉顺介绍说。

基于这种情况,李东王自然村村委们多次外出考察学习,于今年3月份开始创办紫轩家纺公司。

“为了增加集体收入,我们李东王村主动破题,积极响应麻店镇政府开展的“引雁归巢”行动,协调村民的空闲宅基地两处,对接在外的乡贤,往返滨州十多次,诚邀乡贤返乡投资建厂,打造乡村的‘微工厂’,实现家门口就业。”王玉顺说道。

家纺工厂不仅盘活了村内的闲散宅基地,还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让本村和附近村的闲置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没办这个厂之前,我们村里的妇女就在家里哄孩子,没有地方挣钱,自从办了这个厂以后,妇女们都能在这里挣钱,够孩子零花,解决了我们村里妇女的就业问题。”提起现在的生活,麻店镇李东王自然村村民张美英满脸笑容。

如今,家纺工厂每月直接经济效益可达1.5万元,同时,李东王村通过把部分村集体收入以入股分红的形式注入家纺公司,进一步增强了村集体“自我造血”功能,全面创新乡村振兴共同致富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效益持续增收。

“下一步,我们将引进铺布机、缝纫机、压花机,加大对外招工,为扩大运营打下良好的基础。”王玉顺说道。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今年以来,我县共建设“惠民工坊”100余处,可为30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居民创收1500余万元,真正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