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化总第2484期 >2023-09-22编印

童年记忆
刊发日期:2023-09-22 阅读次数: 作者:张玉乾

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划下痕迹,不易磨平,且挥之不去。而今富足的生活,依然让我难以忘怀童年里的记忆。

我出生于1963年正月,鲁北地区一个叫“桑落墅”的千年古街。

家中兄弟姐妹五人,上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两个姐姐和哥哥分别出生于1957年,1958年,1959年,弟弟出生于1966年。相信那个年代的中国农村,这样的家庭比比皆是。

我排行老四,刚好处在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境地。

这样相近的年龄,在六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农村,生活可想而知。父母几乎每天都为我们五人的吃饭和教育犯愁。

在我的记忆里,从小学到初中,我就没有穿过一件不带补丁的衣服,大姐穿过的衣服给二姐,哥哥穿破了的衣服给我,等我再穿时,全是大大小小的窟窿眼,我没办法,只好挽着残破的裤腿去上学,当时的环境也没同学笑话,那个年代的农村里,每个家庭生活的境遇都差不多。

记得我上小学前,七岁那年的春天,家中实在揭不开锅了,父母商量着出去讨饭。父亲看着我们五人在挑选出去讨饭的人选。正在上小学的大姐和哥哥死活不去,弟弟又小,重任落在了没上过学的二姐和相对机灵的我身上。

我跟着母亲和二姐北上,走了大约有七、八里路,一路沿讨,时间到了下午的四、五点钟,眼看就要天黑了,还没有一点收获。我们讨到了一座房屋还算周正的人家门前,我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就不管不顾地撞进了门。在院中大声叫喊着:“大爷,大娘,给口吃的吧,我们三天没吃饭了!”屋中听到喊声出来一位老人,看到一个穿着破烂衣服的小男孩,认为是村中的顽皮孩子在恶作剧,大声训斥:“谁家的坏孩子呀,出去,出去!”

娘看到我被老人轰赶了出来,再也忍不住一天的劳累与辛酸,搂着我和二姐,母子三人无助地大哭起来。

屋里的老人及全家听到哭声都出来看个究竟。当看到我们母子三人搂在一块抱头痛哭,再看到我们的装束,明白是遇上实在过不下去真正讨饭的了。

这家好心的人家,从锅里端出盖着的地瓜面菜团子,在招呼我们母子三人吃饱后,又让家人给我们装了十几斤的红薯地瓜干子,让我们暂度眼下的难关。我娘带我和二姐磕头致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直到现在,我们全家和这户好心人家及子女还亲戚一样走动着,年来节往,相互走动祝好!

1988年我从部队退伍后,自谋职业,在全国各地跑业务,推销我们桑落墅的拳头产品——45号中碳钢钢丝筛网。

当我成功签订了十几万元的外销合同,喜滋滋地在湖南长沙火车站广场等待返回家乡的火车时,碰到了一个年轻的妇女领着一个大约六、七岁的小男孩在向路人乞讨,广场上的游人见状纷纷躲避。当走到我面前时,这位妇女没有说话直接跪了下去,小男孩看到母亲向我下跪,吓得大哭起来。我手足无措地忙扶起这位妇女,问明情况。

原来这位妇女是湖南怀化农村的,回家没有路费,求了许多路人都当她是骗子而无人理会。

我看着这位愁容满面的妇女和在一边吓得大哭的小男孩,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想起二十年前,我跟着母亲和二姐乞讨的那一幕,深切感受到了那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的无助与酸楚……

我翻遍了全身,快速心算着从长沙到家乡所需用的路途费用。然后毫不迟疑的把身上的100多元和打算在路途吃的面包全部给了这位素不相识的年轻母亲。

这位妇女含泪俯首,对我千恩万谢!

童年的一幕往事,留给我太深太深不堪回顾却又不可磨灭的印记……

同样是这段尘封生命中的记忆,又让我在人生成长的轨迹里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