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谋发展·亮目标”系列新闻发布会辛店镇专场举行,邀请辛店镇党委书记李霞、辛店镇党委副书记董峰,介绍辛店镇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2023年,辛店镇围绕县委“1357”工作体系,坚持党建引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奋力谱写了辛店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2024年,辛店镇将紧紧围绕市委“1+1188”发展格局和县委“1357”工作体系,打响打赢“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抓好安全生产、社会稳定、耕地保护和生态环保等底线工作,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坚持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发展根基。坚持“工作中找问题、党建中找原因”,按照“全域党建”、“过程党建”工作思路,不断在党建引领非公企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方面创新出彩。一是抓牢机关党建。坚持教育为先,推进镇委党校提档升级,抓实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建立“督考问用”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全方位掌握干部表现,识别发现优秀干部,树立争先进位的目标导向和正确鲜明的用人导向;同时,加强年轻干部培养,依托“辛青年”联盟,开展系列活动,促进年轻干部快速成长。二是抓牢农村党建。重点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引领力和凝聚力。探索打造“用辛多一店”服务品牌,以服务提升治理效能;抓牢村党支部书记带头人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头雁领航”“擂台比武”和绩效考核三位一体管理体系,提升村主职干部的能力水平。三是抓牢非公党建。进一步发挥“红领带”非公党建品牌效应,完善和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机制,定期组织企业家座谈会等活动,督促党建指导员下沉一线,真正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困难。
坚持项目为王,推动工业经济发展。一是全力以赴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全力推进,成立招商专班,精心研究各级招商政策,构建科级领导带头、全员共同参与的大招商格局。加快盘活闲置低效资源,利用好明新科技标准化厂房、国能生物热电、浩宇重工铸造产能等资源优势,发挥好辛店籍在外人才作用,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渠道,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推动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二是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瞄准企业办事的堵点、痛点、难点,优化流程,建章立制,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全力推动浩宇重工高端装备零部件生产线改造提升、超友工业仓储物流项目投产达效。三是着力抓好工业经济。积极开展存量企业挖潜增效和产值倍增行动,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放量生产,全年新纳统企业4家以上。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构建遴选+入库+培育+认定“四个一批”工作机制,再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争创省级工业互联网园区。鼓励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依托德信生物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烟台大学—海德重工实习基地等一批产学研平台,推动企业在人才引进、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力争有效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2个。
坚持三农优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做优现代农业。依托德信生物、正农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在招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冷链物流企业上求突破,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争创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各1家,省级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各1家,省级乡土名品村2个以上。着力在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上发力攻坚,打造“吨半粮”示范点。二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村集体资源开发利用,按照“一村一策”科学制定增收方案,发展乡村富民产业,进一步完善“光伏+”、土地托管、房屋租赁等“七维联动”增收新途径,多元化促进农民增收。精准落实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力度,提升农民增收能力。三是建设美丽村镇。常态化开展路域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新增美丽庭院示范户100户,创建率达50%,打造和美乡村示范片区。巩固创卫成果,确保“国家卫生乡镇”创建成功。加快推进6.9公里的“四好”农村路建设,清淤镇级沟渠25条,改造农村危房40户。健全清洁取暖长效运行机制,保障群众温暖过冬。
坚持人民至上,推动民生事业发展。一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抓好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工作,做好农业保险、安康保险等参保工作,推进各项民生政策落地落实。加大特困供养、城乡低保、大病救助等民生政策落实力度,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多措并举促就业、稳就业,力争创建省级惠民工坊2个、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1处。二是提升医疗卫生水平。依托市中心医院建设辛店急救站点,投资50万元建设标准化药库,创建国家级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多渠道提升医疗水平。推进医疗普惠,开展老年人健康查体5600人次,覆盖率达75%。家庭医生签约服务3万人,覆盖率达71%。三是发展均衡优质教育。深入实施教育提质行动,推进3所小学午休室改造工程、2所小学信息化改造工程,举办辛店镇第一届“校园艺术节”活动,推动镇中心小学争创省级卫生学校,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丰富公共文化供给。依托夹河战斗遗址、黄河大集等载体,深入开展红色教育宣讲,组织开展农村春晚、“六一”文艺演出、“戏曲进乡村”等活动70余场次,开展“暖辛”“辛连心”等志愿服务活动300场次,着力提升“文明实践+”活动质效。
坚持底线思维,保障社会大局稳定。一是抓牢安全生产。全力构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持续开展“专家查隐患”等起底式、拉网式大排查活动,严格排查整改安全隐患;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打造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2家;提升应急处突能力,高标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6处、应急救援站2处。二是抓牢信访稳定。进一步完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建立信访联席工作机制,健全领导干部接访制度,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诉求。高度关注“12345”热线办理,着力提升化解率、满意度,确保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全面推进“雪亮工程”,加强网络和视频监控运维管理。三是推进耕地保护。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向群众宣传好、解释好耕地政策要求,提升群众耕地保护意识。严格落实田长制,加强违法占用耕地问题监管,关口前移,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早发现、早制止,坚决遏制新增。四是抓实环境保护。系统抓好污染治理,建立“一企一策”管理机制,严防工业企业、施工工地、畜禽养殖等重点领域环境污染。落实落细扬尘源、工业源、移动源、面源等污染管控措施,抓实秸秆禁烧工作,深入推进清洁取暖,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