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县针织厂家属院,有这样一个小院,屋子里的柜子上,摆放着一台八十年代的黑白电视。老式的布套沙发旁边,一个茶盘、几个茶碗,一个老旧烟灰缸、几张报纸,是主家与客人饭后的消遣。屋里窗户上挂着竹子和丹顶鹤图案的蓝色窗帘,随着一阵微风,婆娑起舞。墙上的挂历,作为提示时间的老物什,是那个年代类比于“三大件”的存在,特别是上面的明星画像,是当时最流行的墙饰。
院子的主人叫刘曙光,一名80后收藏爱好者,当地熟悉他的人更喜欢叫他大光,出于对八九十年代紧迫的怀念感,大光打造了这个时光小院,以此,来“复活”大家八九十年代的记忆。
“大金龙的电风扇、黑白电视都是那时候的大电器了。墙上挂着奖状和照片,人们用着搪瓷茶缸和尼龙包,都是我小时候的记忆。”大光说,“这个院子是最早爷爷住的,收拾这个院子的初衷就是为了尽可能还原童年‘家’的样子。当然,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让来玩的朋友一秒穿越回那个年代,让自己的后代,包括别人的孩子,看看自己爷爷奶奶们年轻时、父母童年时生活的场景。”
于是,大光在同样是80后收藏“发烧友”郑海涛的帮助下,开始收拾爷爷留下来的小院。
为了让小院恢复原来的外貌,大光和郑海涛没少动脑子。小到铅笔盒、台历、沙发巾、灯泡拉线,大到大衣橱、缝纫机、脸盆架、收录机,他们都尽可能按着小时候的记忆去收集、去摆放。
“这个印有仙鹤图案的黄色老式沙发巾,本来挂在一个朋友家的货架上,我和海涛都是眼前一亮,心照不宣,问人家能不能送给我们?朋友说自己留着也没什么用,我们就拿来了。 这个烟灰缸,是我和海涛在阳信逛着玩儿,在一个地摊上发现的,品相挺好的,没有磕也没有碰,里面还带着烟灰,我俩还一个劲说烟灰可不能擦掉,那是灵魂。因为我记得爷爷家里就有这么一个烟灰缸,当时可能摔了一个翅膀去,对我印象特别深,我看到这个特别有感觉,就把它买了回来。”大光讲起了打造时光小院期间,收集老物件时的趣事。
很多老物件寄托着儿时的记忆,在收集过程中,大光也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他们把家里用不到的、父辈留下来的一些东西,都送到了大光这,为小院的打造增砖添瓦。“在大光眼中,一件老物件,映射了一代人的生活缩影,让老一辈的故事不在流浪。他的很多朋友也这样讲,可能别人眼里的‘垃圾’,就是大光眼中的‘宝贝’。”郑海涛说道。的确,这种近乎偏执的热爱,让大光觉得那旧柜子上的灰尘都在跟人说着话。
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光的时光小院已经成型。卧室里,“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大衣橱;客厅里,新人结婚用的红色铝制暖瓶、摆放整齐的凉开水杯;书房里,“小霸王”游戏机、印有水浒传故事的小人书,无不诉说着尘封往事。
每一次,大光的朋友们来这里玩,都会惊讶道:“小时候,我奶奶家就是这个风格!”“这不就是我以前家的样子吗?”“这个公牛标志的牛仔布书包,就是我小时候背的!”……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眼前,需要用力踩才会缓缓滚动的缝纫机、边角早已生锈的小饼干铁盒、奥迪双钻的四驱车、琉璃的花瓶、铁黄色的折叠椅……唤起了大家内心深处的记忆,接二连三,绵绵不断。
大光说,“下一步,通过新媒体的手段、短视频的形式,让小院里的故事呈现在大家面前。”
约三两知己,烫一壶小酒、摆一盘花生米,在小院中一坐,聊聊过去,谈谈将来,安静的回忆着,想想也是说不出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