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春,蒋介石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孟良崮战役大捷后,继而“七月分兵”,战略转移。我华野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奉命转战苏豫皖途经渤海区惠民县。因某种原因,曾滞留一段时间,引起毛泽东主席高度关注并发来催促电报,电示陈、栗:“你们在惠民留驻时间太久……”“太久”是多长时间,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笔者历经十年,查阅诸多文史资料、采访许多长者,谨撰此文,奉献于大家,以示铭记这段红色故事、纪念渤海区成立八十周年。
——题记
(一)历史背景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14年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结束。
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经过重庆谈判达成和平民主建国共识,签订了《双十协定》。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单独撕毁协议,挑起内战,大规模内战爆发。蒋介石自恃有800万美式精良装备的国军,不下3个月就能独裁全中国。于是,对全国各个解放区实施全面进攻。结果,无义的战争遭到全国人民反对,全面进攻节节失败。
1947年,从3月初开始,国民党军因已无力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而将解放区的东西两翼山东和陕北,作为重点进攻的目标。蒋介石的意图是,两翼得手之后,即分头北进,在华北与解放军决战,最后达到独裁全中国之目的。
当时,解放军在陕北仅有6个旅2万多人,面对的是来势凶猛的胡宗南指挥的34个旅25万兵力。毛泽东主席针对敌强我弱的形势主动率中央机关撤离延安。从3月13日开始,两军在延安以南交火,经过6天激战,至19日,胡宗南到达延安时,发现已是座空城。而后,在一年多时间内,毛泽东主席运筹帷幄,神计妙算,与胡宗南唱了一年的空城计,斗智斗勇,钳制住国民党军25万兵力,最后取得保卫延安的胜利。次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进住10年之久的延安,东渡黄河进入晋察冀解放区。
在山东战场,蒋介石调集45万人马大举进攻山东。国民党军整74师为国军山东战场之主力。该师以美械装备,经美国军事顾问特重训练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军,自恃装备精良,作战力强,在攻击中较各部突前。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遵照毛主席、中央军委战略部署,调集10个纵队,将国军74师与国军各部割裂,并在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地区将其围困。自是年5月13日晚起,以解放军2个纵队猛插国军整74师两翼,将其从战线中割裂出来,2个纵队攻下垛庄,断其退路。15日,以5个纵队向整74师发起总攻,经2日激战,终获大胜。国军整74师师长张灵甫在此战中被击毙,其部3.2万人被全歼。
孟良崮战役给敌人以沉重打击,顿挫了敌人进攻的锐气,迫使敌人暂时转入守势。但是蒋介石尚未放弃对山东重点进攻的方针,继续在第一线调集了9个整编师,25个整编旅,部署在莱芜至蒙阴不到50公里的战线上,准备发动新的进攻。7月中旬以后,雨季骤然到来,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河水陡涨,使我军机动、运输、作战遇到很大困难,以致7月中下旬的南麻、临朐几仗都打成了消耗战,战略部署随即调整。
(二)转战过河
为打破敌人的重点进攻,消除敌军两翼战略图谋,1947年6月30日,毛泽东主席及中央军委电令刘(伯承)邓(小平)率部强渡黄河南下,策动鲁西南战役。8月27日,刘、邓大军渡过汝河,闯进大别山,开始与国民党军逐鹿中原。
华东野战军遵照毛主席、中央军委指示,采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方针”,命令各部队于7月1日执行。这就是华野的“七月分兵”。具体部署是:(一)由叶飞、陶勇率领第一、第四纵队越过临蒙公路向鲁南推进;(二)由陈士渠、唐亮率领第三、第八、第十纵队向鲁西的泰安、大汶口方向推进;(三)正面部队第二、第六、第七、第九纵队和特种兵纵队集结在沂水、悦庄公路两侧,各以少部兵力与东犯之敌接触,主力待机出击。
此时,全国主要战场已由山东转移到中原,战略中心由内线转到了外线,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进攻。当此重要时刻,华东战区面临三重艰巨任务,既要打破敌人的重点进攻,又要支援刘邓大军进击中原,还要不失时机地转入战略进攻。
8月6日,中央复电同意华野建议,决定由陈毅、粟裕率华野机关及第六纵队、特种兵纵队赴鲁西南,统一指挥第一、第三、第四、第六、第八、第十纵队、特种兵纵队及配合华野作战的晋冀鲁豫第十一纵队,统称西兵团。并批准组成东兵团。
于是,陈毅、粟裕做出战略转移及行军路线图即:北渡黄河至渤海区的惠民县,从禹城附近越过津浦线,至阳谷、寿张地区。这一路都是老解放区,是我军的大后方,没有敌人阻拦,由此南渡黄河至鲁西南前线 。(见《粟裕回忆录》)
8月10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时值立秋之三日,天气依然酷热。国民党飞机经常沿黄河低飞侦察与轰炸,战争气氛十分浓烈。繁忙的清河镇渡口,白天显的十分的冷清,然而,每当夜幕降临时刻,穿梭两岸的船只更加忙碌。渡口指挥部工作人员便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工作。事先,渤海区委及渤海军区接到密令,有高级首长要渡河,要道旭、清河镇渡口严守机密并做好保护首长安全和接待任务。
11日零时许,渡口夜幕笼罩,万籁俱寂,河水拍打着堤岸,迎接首长的特别船只早已静候在河南岸。不多时,华野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带着一个警卫排,一部电台,悄无声息地登上摆渡的船只。此时此景给人留下令人难忘的一幕,“黄河波涛汹涌急,难忘清河将军渡。大军转战到渤海,军民情深永铭记”。
与此同时,“华野指挥部在泮庄(李家庄潘家口)渡过黄河。到达惠民后,野指大部继续向聊城前进,指挥部暂留惠民,督促兵源、物资弹药迅速西运,以使西兵团尽快得到补充。8月16日,中央军委电询陈、粟下一步作战计划。这时,陈毅已离开华野前指前往渤海军区处理后方工作”。(见《第三野战军史》)
据悉,华野指挥部留驻惠民县驻军淄角区一带村庄。
(三)奔赴古城
陈毅、粟裕夜渡黄河之后,往北行程60华里到达渤海区党政军机关驻地,千年古城惠民县城。
惠民县城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历经数代修茸,规模宏伟壮阔,素有“鲁北首邑”、“燕津门户”、“神京锁钥”之著称。城墙铁臂银楼,城内古建筑众多,三台、八阁、十二冲楼、三十六座寺庙,城内外还有八大景,驰名在外。1945年8月30日,千年古城回到人民怀抱,是年9月,渤海区党政军机关进驻该城,率领全区1114万渤海人民投入轰轰烈烈的人民解放战争。领导全区人民进行动员参军、支援前线、土地改革、剿匪除霸、安置军民、反将治黄、发展生产等一系列工作。“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在此诞生。
1946年5月5日,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国内全面战争暴发,以及敌机时常到此轰炸、搔扰,渤海区党政军主要机关人员离开惠城,移驻城东北的何家坊区一带农村办公。
1947年8月11日上午,时任渤海区党委书记兼渤海军区政委景晓村,得到消息后,便和时任渤海军区司令员袁也烈同志从渤海区党委临时驻地的何家坊赶到惠民县城与陈、粟两位首长会面。此时,陈、粟两位首长住在惠城南门大街一座民房内。这处民房有一个很大的门楼。(注:李阁老后裔的宅院)此时,天气很热,他们就在门楼下谈话。他们一边扇着扇子,一边交谈当时的战局,相互真诚热情,赤城相待,气氛浓郁。不多时,国民党的飞机来了,并进行扫射,他们立即分散开。而后,大家立即奔赴区委办公地点何家坊。(见《景晓村文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