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综合总第2538期 >2024-11-22编印

我县培育困难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自身生活品质推动
“兜底民生”转向“品质民生”
刊发日期:2024-11-22 阅读次数: 作者:孟令通

近年来,我县推动社会救助领域改革创新,把“输血式”救助变“造血式”帮扶,增强低收入家庭内生动力,减少社会救助依赖,推动“兜底民生”向“品质民生”转变。

在孙武街道棣州社区居民服务站,居民胡金娟一有时间就来到这里学习糕点制作,从简单的和面到烤箱的时间把控,工作人员都会手把手地教授。此前,家庭生活困难的她仅仅依靠低保救助,现在她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了学习这一项手工技能。“我愿意多学点东西,这对我非常好。而且我也希望能够通过学习这个再多一份收入。”胡金娟告诉记者。

围绕增强低保家庭内生动力,我县实施赋能提质行动,免费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并根据困难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开展编织、电商、面点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使其获得发展能力和机会,减少对社会救助的依赖,切实帮助其走出家庭和生活困境。

孙武街道民政办主任郭飞说:“救助并不是一定在物质上进行救助,还可以在精神上给他们提供救助,让他们学到一定的技能,让他们在精神上融入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融入到我们这个大家庭中。”

“量体裁衣”制定帮扶方案,得益于我县民政部门常态化开展的党员干部下基层参加民生议题活动,民政工作人员深入基层,近距离倾听群众呼声,学政策、解难题、办实事,保障帮扶方案更精准,进一步培育困难群众自力更生的观念、积极向上的心态。

县民政局社会救助管理股主任郭洪彬介绍说:“我们社会救助纳入县、镇、村三级的主题党日,群众的困难都拿到主题党日会议上来商量商量,对困难群众提出的诉求,拿出一个可行性的帮扶方案,使我们的社会救助更加精准。”

通过活动开展,今年,我县已主动发现排查信息6500多条,新增低保894人、特困供养168人,发放临时救助金91.33万元,并通过培训灵活就业、合作社吸纳就业、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帮助2000多名低收入人口家门口就业,500多名低保对象实现了自身价值、改善了生活品质。

“我们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推进社会救助方式方法创新。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员和协理员等基层力量,通过“大数据+铁脚板”的模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更主动、更精准、更多元的救助帮扶,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景乐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