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讯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惠民工坊以创新模式激活发展动能,从麻店镇盖刘村的微工厂到李庄镇彭家庙村的“红网工坊”,惠民工坊以多元形态与多方协作,让村民端稳 “就业碗”,编织出一幅产业兴、农民富的共富新图景。
走进麻店镇盖刘村的微工厂,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对床品进行裁剪、缝制等工序。麻店镇盖刘村微工厂工人耿敏说:“我就是盖刘村的,从这个厂子建起来之后就从这里干活了。干了有半年了,在这儿一天能挣100多块钱,感觉挺好的。家里有老人、孩子,不耽误接送孩子。附近村里有好多姐妹都上这儿来干活,认识的人也不少。感觉工资待遇还有收入都比较理想,非常好。”
这种又能工作又能顾家的景象,得益于麻店镇与华纺集团等龙头企业建立“订单到坊”合作机制,实现了群众“就近就业、体面劳动”的需求。
华纺股份有限公司外派技术人员刘亚茹说:“我是华纺派到咱盖刘村微工厂的管理人员。我们华纺直接与微工厂建立订单。然后微工厂进行裁剪、缝制、检验等工序,完成床上4件套的加工。”
这种“龙头企业+微工厂”的直接对接模式,不仅为微工厂带来源源不断的稳定订单,保障工厂持续运转,更有效破解了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难题。
麻店镇盖刘村支部书记刘辉说:“盖刘村充分利用废旧房屋,建了这个工厂。村里大部分土地流转了,微工厂解决了盖刘村及十余个村的三十余名农村劳动妇女的就业问题。”
与此同时,李庄镇彭家庙村通过打造“红网工坊·共富车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共富之路。走进生产车间,工人们手指翻飞,熟练地编织伪装网,繁忙的生产场景正不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李庄镇彭家庙村红网工坊共富车间运营经理张涛说:“我们村红网工坊有车间两个,占地2100平方米,目前我们村已与镇内3个绳网行业协会组织和12家电商形成合作关系,实现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
这亮眼的数据背后,是“1+3+N”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践。张涛告诉记者:“我们彭家庙村实施‘1+3+N’发展模式,按照村党组织为建设主体方,商会协会支部作为运营保障方,创业企业、电商户为订单的主要来源,废弃宅基地产权所有户作为投资入股方,三方共建共同保障红网工坊顺利运营。”
从麻店镇盖刘村微工厂到李庄镇彭家庙村红网工坊,尽管发展路径不同,但都是惠民工坊在发挥效用。这些扎根乡村的惠民工坊,以多样化的形态、创新的合作模式, 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 “金钥匙”。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韩春光说:“目前,我县已建成惠民工坊130余家,吸纳就业4600余人,带动居民年增收5000余万元,真正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升级打造惠民工坊,不断强化技能培训,精准对接岗位,完善政策扶持,持续打造‘乐业安居 就在惠民’服务品牌,助力惠民工坊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