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综合总第2570期 >2025-07-18编印

胡集镇推动“一村一品”
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刊发日期:2025-07-18 阅读次数: 作者:许家铭 宁洪波

胡集讯    近年来,胡集镇立足特色农业资源,通过特色化、品牌化、融合化经营,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型。如今,葡萄、韭菜等特色产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在惠台葡萄黄金菊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们正忙着给葡萄修剪枝叶、套袋,为十月份的上市做准备。

胡集镇惠台葡萄黄金菊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相勤说:“咱这个葡萄现有大约50来亩地,像这种大棚,一个大棚是二三亩,还有12个大棚,1亩地大约产4000来斤,除去不行的,总产量在15万斤左右,一般情况下按正常的八元钱一斤,除去人工、化肥农药,纯利润大约有七八十万。”

然而,合作社发展初期,销路难题曾一度制约着产业壮大。为此,合作社通过注册“惠台葡萄”商标,依托品牌效应成功拓展了北京、天津、东北等市场。 

“我们这个葡萄特别是受北京、天津、东北三大市场的青睐,市场最好的是天津,每年的天津客户都来,他们一般都包棚,这一个棚都要了。”朱相勤说。

除了销售鲜果,合作社还积极延伸产业链,发展葡萄深加工产业,推出“书会缘”品牌葡萄酒,借助胡集书会的文化影响力,让农产品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朱相勤说:“以前没有品牌,酒还是那样的酒,没有销路,去年注册了以后,它就好销售了。因为我们胡集以书会全国闻名,我们起了名字叫书会缘,并且在国家注册网上注册了,葡萄酒与书会结缘,也是打出我们当地的一个品牌,所以说现在销路要比以前好多了。”

合作社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高峰期用工达30多人,为当地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我们用的当地劳动力一二十人,最多的像现在套袋的时候用到三十多人,也给当地群众也增加了收入。”朱相勤说。

在胡集镇,特色农业的红火景象不仅在葡萄产业。在东赵韭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理事长张洪堂正向镇上工作人员介绍韭菜追溯码的使用情况,东赵村种植韭菜已有30多年历史,如今规模已达500余亩 。

胡集镇东赵韭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洪堂说:“韭菜的规模已经到了500余亩,现在我们和本地的几个大超市搞对接,一个是信誉楼,一个是银座和中裕,都搞了对接,互相互利互赢的都建立了关系,非常顺通。使村民对韭菜种的越来越好,收入也越来越高,现在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这一块是非常旺盛的,销路不成问题。”

然而,过去东赵村的韭菜产业也曾走过弯路。散户种植、分散销售的模式不仅难以保证品质,还存在管理混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为此,合作社推行统一管理模式,从种植标准到田间管理全程规范,确保韭菜品质稳定 。同时,注册“东赵”牌商标,推广二维码追溯系统,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质量管控,有效提升了韭菜的品质和品牌影响力。

张洪堂说:“通过专业合作社,加强了管理,走了品牌化,现在整个东赵村的韭菜已经从品牌到追溯码到每个户。韭菜质量从无公害升级到绿色韭菜,通过品牌发展和追溯码的使用,使我们整个东赵村的韭菜从简单到规范,现在的韭菜供不应求。”

从传统种植到品牌农业,从分散经营到抱团发展,胡集镇“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下一步,胡集镇持续锚定农业振兴目标,以‘特’为钥找准发展方向,以‘技’为翼提升产业效能,以‘牌’为桥拓宽市场空间,以‘联’为纽促进共同富裕,成功实现农业从‘小散弱’到‘精特优’的蜕变,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胡集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张希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