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新闻总第2573期 >2025-08-08编印

我县通过跨村联建推动土地高效利用
绘就乡村共富新图景
刊发日期:2025-08-08 阅读次数: 作者:孟令通

农业规模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我县立足农业禀赋优势,用改革举措破解小农经营局限,通过“跨村联建”推动分散土地高效利用,绘就强产业、富集体、树品牌的乡村共富新图景。

在淄角镇千亩黄瓜种植基地,大棚种植户孔凡银正忙着采摘新一茬的黄瓜。这个90后年轻人,两年前才返乡创业建大棚,现在已成为黄瓜种植“老把式”,每年产量都在25万斤左右。

“大体上算了算,一年一亩地大约能收入2万元左右,我种了两个棚,大约一年的纯收入在20万左右。算起来比打工强,多收入还又顾了家,我就不出去打工了。”孔凡银高兴地说。

产业发展带动了群众收入提高,黄瓜种植一直是淄角镇的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超10000亩,但是,能有这么高的亩均效益,还是近两年才有的事。

7029a31c4670c4337393916eacd8770.jpg

“原先只能在自家地里盖‘窝子棚’,这种棚面积大约有一亩,去除墙体有效的利用地也不过六七分,现代农业设施也上不来,产量和品质都保障不了。”淄角镇靠河郑村党支部书记郭天生介绍说。

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当地从改变传统小地块分散种植模式入手,实施跨村联建,推动黄瓜产业转型升级路,整合2000多万元各级涉农资金,流转靠河郑村在内的4个临近村土地近千亩,建起了黄瓜种植基地,引导农户进入基地建设现代化大棚设施。

“这就打破了因土地归属权带来的条块分割,按照8亩地一个大棚的建设规模,面向社会公开流转,不光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了70%,还推动我们黄瓜种植向着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提档升级。”淄角镇组织委员李凯说。

农业提档、设施升级,农户亩均效益提高近50%,依靠土地流转,每年也为4个村集体增加收入20多万元,极大的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我们以增加民生福祉为目的,高标准建成片区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等6处民生设施,为群众提供医疗报销、矛盾调解等98项服务,实现了孩子在家门口上学,年轻人在家门口就业,老年人在家门口养老。”淄角镇副书记高涛说。

跨村联建破解乡村共富密码,人口不到3万人的淄角镇,去年设施农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人均耕地不到2亩的小乡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2万元,淄角镇也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我们以跨村联建为抓手,创新了‘四联’机制,培育蓝莓、黄瓜等产业项目14个,探索出一条以组织建设引领产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子。”淄角镇党委书记高传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