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版:要闻总第2575期 >2025-08-22编印

县民政局扎实推进提升干部内生动力行动
书写民生与文化新答卷
刊发日期:2025-08-22 阅读次数: 作者:张丽佳
◆激发内生动力  彰显发展活力

在我县,一股源自民政干部内心的动力正持续涌动,它推动着救助工作高效开展,让困难群众及时感受到温暖;它助力着地名文化保护工作攻坚克难,让千年文脉得以赓续。这股内生动力,成为县民政局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的强劲引擎。

走进胡集镇和谐小区,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正专注地为困难群众董相民办理救助信息登记。每一项信息都清晰记录着群众的急难愁盼,也映照着民政干部主动靠前、担当作为的坚实身影。

困难群众董相民说:“之前,我因为脑血栓导致身体残疾,当时感觉生活没了指望。没想到工作人员第二天就找到我,不仅帮我申请了公益性岗位,女儿上学的教育资金也很快落实了。这日子能缓过来,全靠政府的及时救助。”

这样高效的帮扶,源于县民政局深入实施的“民政干部走基层”行动。这一行动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动着民政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县民政局社会救助管理股 主任马洪彬说:“过去,部分困难户遇突发困难情况陷入困境时,帮扶响应时常滞后。如今,我们开展‘民政干部走基层’行动,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由业务骨干带年轻干部深入一线,开展政策宣讲、需求摸排和个案帮扶,实现‘人在一线走、事在一线办、难在一线解’。”

这种“一线实践+能力锻造”的模式,如同催化剂一般,极大激发了干部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而这股内生动力,不仅体现在救助工作的及时响应上,还在地名文化保护工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推动着各项工作不断向前迈进。打开县民政局的档案柜,记者发现了一叠特殊的“成绩单”。

县民政局党组成员、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县慈善总会办公室)主任刘焕波说:“惠民县赓续地名文脉,以‘惠民之地·黄河名城’品牌为引领,贯彻落实‘乡村著名行动’,先后被省民政厅确认为‘全省加强乡村地名管理试点’‘全省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试点’‘全省地名方案编制试点单位’全省‘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单位,工作经验被中国社会报、农村大众报、山东商报等媒体多次刊登报道。”

然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最初推动地名文化保护工作时,由于这项工作琐碎繁杂,且涉及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工作进展一度十分缓慢,这也对民政干部的耐心和毅力提出了极大考验。

县民政局社会救助股副主任李美说:“不少地名的历史由来只有口头版本,没有文字记载,而且不同村落的讲述还存在差异。”

而面对困难,民政干部们没有退缩,而是主动作为。“我们不断向地名协会的人员虚心咨询,积极走访档案馆、文化馆,甚至跑到邻县去比对史料。在这个过程中,干部们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发,大家齐心协力,终于将有争议的地名由来一一理清。”李美说。

县民政局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工作形式,多种举措大力开展地名文化保护工作。这些工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干部们强大内生动力的有力驱动,大家全身心投入工作,只为让地名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县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海波说:“今年以来,县民政局扎实推进提升干部内生动力行动,从救助一线的快速响应,到地名文化保护的攻坚克难,干部职工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把文化传承的责任扛在肩上。年轻干部在一线摸爬滚打成长,老同志用经验传帮带,整个队伍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干事氛围。今后,县民政局继续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队伍建设的核心,让每一位民政人都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文化的‘守护者’,用实干让‘惠民民政’更有温度、更有分量。”